湖南应用技术学院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日期:2018/1/2 14:29:01 分类: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 来源:本站 文档号:13809-2017-12-26-0001

湖南应用技术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本科院校,坐落在湖南常德市江南城区,规划总面积2145亩,现已建设1057亩,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学校始创于1994年,时称常德电脑技术学校;1998年成为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试点院校,更名为常德电脑专修大学;2004年升格为国家统招大专院校,更名为湖南同德职业学院;2014年升格为国家统招本科院校,更名为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学校现设有经济管理、机电工程、设计艺术、信息工程、农林科技、外国语六个专业学院和公共课部、创新创业就业学院及继续教育学院,开办15个本科专业和20多个专科专业(方向)。现有教职员工683人,其中专职教师455人,正副教授152人,博士19人,硕士175人,“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9%,有来自16个省市自治区15个民族的在校本、专科学生9100余人,教育教学、实训、文体、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有校内多功能实验室和实训场馆基地125个,校外固定实习实训基地80多个,创业创新工作室100多个,校内外创业孵化基地6个,馆藏图书110多万册,配套电脑3000多台,宽带网络闭路电视覆盖全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6%以上。

学校先后获得“湖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院校”、“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湖南省园林式单位”、“湖南省最美高校”等荣誉称号170多项,被誉为职业教育“潇湘明珠”。


一、毕业生的规模及结构分布

湖南应用技术学院2017届有毕业生2239人,分布在6个二级学院,其中经济管理学院699人,机械工程学院488人,设计艺术学院526人,信息工程学院312人,农林科技学院161人,公共课部27人,外国语学院26人。如下图所示:


二、毕业生的基本情况

1、毕业生的性别分布

我校2017届毕业生中,男生1293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7.75%,女生946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2.25%。


2、毕业生的生源地分布

我校2017届毕业生来源于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布较广但不均衡,其中湖南省生源人数为1283人,占57.3%;外省生源比较多的省份有贵州省591人,占26.4%;湖北省64人,占2.86%;重庆市53人,占2.37%。详见下图所示:


三、就业率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的通知》,学校组织专门力量,通过走访用人单位、电话、短信、QQ、邮件等形式对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统计毕业生就业情况。截止到2017年9月1日,我校2017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2.05%。

1、截止2017年9月1日各专业初次就业率情况


3、毕业生就业流向

2017年,我院毕业生总数2239人,截止9月1日,已就业人数2061人,初次综合就业率为92.05%,其中,灵活就业2027人,占89.95 %;继续深造42人,占1.88%;自主创业24人,占1.07%(不含没办正式营业执照学生84人);应征入伍学生14人,占0.63%;另有145人暂未就业,占6.52%(见下图所示)。


四、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情况

我校2017届毕业生就业分布在全国各地。近年来由于内地经济不断发展,就业地区逐渐向省内倾斜。根据调查,有44.93%毕业生在省内就业,18.52%的学生回生源地就业,有35.01%的学生在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其他就业1.84%。

 


五、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及满意度

1.各专业就业专业对口率情况


2、毕业生对就业现状的满意度

根据学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2017届毕业生中,有75%的学生对就业总体上感觉“满意”、“很满意”。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举措

(一)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1、机构健全

建立了学校领导主抓就业工作机制,成立了由校长陆晨教授任组长,其他校级领导任副组长,招就处、二级学院院长为成员的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将就业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校长对全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负总责,各二级学院院长负具体责任。各二级学院成立由院长任组长的本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院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2、拓展就业渠道,深化校企合作

一是积极争取常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支持,确定我校为定点培养培训基地。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多途径拓展就业市场,积极推荐毕业生。每年学校分2个小组由院领导带队去省外、省内考察用人单位洽谈校企合作,与有多年合作的用人单位还签订了顶岗实习或校企合作协议并予以挂牌(如德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常德市林业局、湖南大自然茶油有限公司、常州瑞声科技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华宝通讯有限公司、上海昌硕科技有限公司、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湖南新环境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蓝思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华侨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大鹏新区统战和社会建设局等);为了进一步强化与用人单位联系,还专门邀请了用人单位来学校参加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充分利用校友会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络,聘请有关人员担任学校就业工作联络员,有重点地与德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常德市林业局、湖南大自然茶油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华宝通讯有限公司、上海昌硕科技有限公司、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湖南新环境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蓝思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华侨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密切合作关系,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省内长沙及各市州就业为主体,以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为辅的就业格局。

3、“六业相互贯通”创新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为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学校提出了“产学研用相融”和学业、行业、产业、企业、就业、创业“六业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出台了《关于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施意见》。“六业贯通”人才培养,学业是关键,行业、产业、企业是平台,就业是导向,创业是目标。学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程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模拟创业大赛等活动。另外,学校对创业的毕业生给予场地和资金的支持。例如,农林专业的学生,学校给每个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每人发放5000元的创业资金以及1亩水面。

4、认真组织了各种类型的招聘活动

为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参加学校每年大型供需见面会及各种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努力提高毕业生的签约率,主要通过以下途径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一是主动邀请用人单位来学校参加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二是向用人单位发函,收集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三是派人参加各种就业协调会,获取就业信息;四是由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带队,组织毕业生参加各种供需见面会,收集就业信息;五是派人走访全国各大人才市场,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六是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推荐工作;七是通过与校友联系,了解用人单位的信息;八是充分发挥就业网络的功能,为毕业生提供求职信息服务的平台。学校先后派人到上海、江苏、昆山、常州、湖北广西、海南、天津、重庆等地了解用人单位需求情况,广邀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召开大型招聘会3场,专场招聘会60多场,来校招聘单位200多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

5、招聘信息发布和平台建设

学校不断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了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搭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网上信息系统平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双选活动,尽可能为毕业生提供求职信息服务。积极组织毕业生加入全省、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建立健全了就业工作信息平台,基本实现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五位一体的网上就业工作系统,巩固和拓展了毕业生网上就业市场;对网站管理实行专人负责制,对内容信息严格把关、及时更新。让广大毕业生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信息,更直接、更经济地获取就业信息。确保信息的可靠性、时效性,防止学生上当受骗。2017年,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向毕业生共发布招聘信息300多条,提供就业岗位1200多个。

6、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

学校把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作为就业的重要渠道,每年根据国家政策在毕业生中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动员报告、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等形式,营造到基层工作光荣、到艰苦岗位工作可敬的良好氛围,推动教育毕业生基层就业,积极宣传国家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优惠政策,促进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服务项目”、“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高校毕业生进社区”和“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贫困县计划”, 动员毕业生应征入伍,献身国防建设等,实现毕业生多渠道顺利就业。

7、就业帮扶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及湖南省教育厅有关加强对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学校制定了《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办法》。帮扶对象由二级学院进行摸底上报,招就处核实后,实行“一对一”的帮扶。从校长、党委书记等校级领导到二级学院院长,各处室负责人,每人负责一至两名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对没有落实岗位且有就业意向的的毕业生,由班辅导员负责接到学校并资助400元/月生活费,直到落实为止。

(二)促进毕业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

1、建立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1)建立了两个校外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一是与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并签订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共建合作协议书,孵化基地建筑面积1500㎡,设有大学生创业办公区、创业培训区、综合服务区、创业产品展销区、电子商务与物流仓储区和创业服务中心区。现已成功入驻30余家创业团队,我校已入驻6家师生创新创业团队。二是在常德市鼎城区建立了一个油茶种植及林下经济创业孵化园,面积达3000多亩,主要为我校园林专业学生进行油茶园承包和林下经济作物、药材种植创业孵化。

(2)建立了七十多个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创新创业工作室。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建有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10个,花卉种植园2个(温室大棚),油茶种植创业基地1个,面积2000多亩;水产养殖基地1个,水面200多亩;创新创业孵化园2个(校内创业街,东西校区各一个),创新创业工作室近100个,商务网络创业平台3个等。

2、成立了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为了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了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创新创业就业学院院长、招生就业处处长任副组长,各二级学院教学副院长为成员。学校设置了创新创业就业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16人,其中“创业培训师”4人,高级职业指导师6人。主要负责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与管理,《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创业基础》等必修课程的授课与课程建设,指导帮助在校大学生及毕业生进行创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指导大学生创业项目开发与对接;对接市政府就业创业办工作;做好湖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高校的评建工作等。

3、落实创新创业专项资金的使用

学校每年拿出60余万元投入到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及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2015年开始设立了创新创业奖学金10万元,主要用于奖励创业的优秀学生,奖励参加互联网+大赛取得成绩的学生团队及优秀指导老师。

2014年我校争取到政府和主管部门就业创业资金15万元,2015年争取到政府和主管部门就业创业资金63万余元,2016年争取就业创业基金50万元,都投入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及就业中。

2014年以来,学校共投入校内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经费达800余万元,校外油茶创业基地经费达2000余万元。

 4、形成创新创业的优势与特色

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是学生创新创业搭建的制度性、智能化的服务平台。进入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创业学生,可以得到低成本或无成本的各种服务。为化解创业风险,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现已累计培训创新创业人才1200人次。

几年来,我校作为一所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紧紧抓住民办高校机制灵活的优势,大胆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以孵化基地为依托,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1>形成了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特色。

学校在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在孵化基地开展创新创业。学校董事长李少夫同志着手培植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为大学毕业生张德福无偿提供孵化科研厂房、无偿提供水产养殖水面,低成本提供孵化基地的用水用电,并为张德福提供了18多万元创新创业孵化启动资金。2014年以来,张德福在孵化基地开展了“渔用设备撒药施肥器的研究”,该项成果在全国推广,还开发了17款渔用设备。仅一年时间就实现产值400多万元,获得国家专利21项,2017年参加国家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国家级铜奖,参加湖南省建行杯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得省级二等奖,而且是民办高校唯一获得二等奖的奖项;参加常德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市级一等奖。学校抓住张德福这个典型,在全校大学生中宣传推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目前,全校已有3%的在校大学生到孵化基地开展创新创业。

2>形成了孵化基地建设与专业相结合的特色。

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们认为,不是所有的专业都适合创业,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创业,对此,我校选择了根据专业的特点,为农林科技学院的园林、水产养殖专业量身打造孵化基地建设,投资180万元建了二个300平方米的花卉大棚孵化基地,投资2000万元建了一个3000亩的油茶种植及树下经济种植孵化基地,投资100万元建了一个200多亩的水产养殖孵化基地。

同时,学校还给农林科技学院的学生生均拨款5000元的创新创业启动资金作为学生就读期间结合自己的专业在孵化基地承包水面、茶林、大棚花卉等,目前,还孵化出10多位花卉种植及销售个体户,有十几家花店在常德市区开业经营,有100多名学生在水产养殖和油茶种植孵化基地开展创新创业。

3>形成了孵化基地建设与教学改革相结合的特色。

以往教学一般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实践教学为辅,容易形成两张皮、结合不紧密,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提高。我校通过孵化基地建设,大胆探索教学改革模式,深度挖掘大学生创新创业潜力,创办创新创业工作室,借助创新创业工作室,将教学、实验实践和创新创业有机结合,把教学创新、创业指导、创业演练融为一体,形成了孵化基地建设与教学改革相结合的优势特色,如设计艺术学院、农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共创办了近百个工作室,既解决了学生学有所用和创新创业的场所,又为学生在实验实践环节教学中提供了更多的动手能力机会,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

由于各项工作组织、落实到位,2017年我校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校在以后就业工作中将继续努力。

 

 

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二○一七年十二月